“致敬文化遗产,对话现代科技”主题讲座——2018国际古迹遗址日上海主题活动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18-04-19
活动背景
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2届大会决定每年的4月18日为“国际古迹遗址日”。2018年,为推动遗产保护的代际传承,激励更多年轻人参与到遗产事业当中,实现保护理念、精神、经验的代际共享,ICOMOS将国际古迹遗址日的主题确定为“遗产事业 继往开来”(Heritage for Generations)。
为积极响应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的号召,推动遗产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 CHINA)、上海市文物局的指导和支持下,由188图库l188论坛之家、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科技保护专项基金主办,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协办的“致敬文化遗产,对话现代科技”主题讲座暨上海市文化遗产监测平台建设探讨活动于4月18日成功举办。
本次活动通过网络报名,吸引了来自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建桥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在校大学生,以及上海、浙江、江苏、江西、福建等地对遗产监测感兴趣的单位和个人共约100人参与。
讲座现场
建为历保董事长郭伟民
建为历保董事长郭伟民
活动之初,建为历保董事长郭伟民代表活动主办方对到场的各位观众表示欢迎。他指出,建为历保作为我国建筑文化遗产保护行业内唯一一家新三板创新层上市企业,致力于利用风险管理理论对文物进行全面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防控,达到预防性保护的目的,为遗产事业的继往开来而努力,并自主研发了文化遗产物联网监测管理云平台(“文物云®”),在行业内应用推广。同时,公司与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共同发起成立了全国首个以文化遗产科技保护为主题的公益性专项基金——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科技保护专项基金。他表示,公司将举办系列交流活动,使更多公众了解到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激励更多年轻人参与到遗产事业当中,实现保护理念、精神、经验的代际共享和传承,对与会领导与嘉宾对418上海主题活动的指导与支持表示感谢。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副理事长詹长法
千手观音保护修复与监测研究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副理事长詹长法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副理事长詹长法以《千手观音保护修复与监测研究》为题,讲述了千手观音三十年来的变迁和重生,分析了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报告重点描述了在正式启动修复工作之前所经历的长达4年的前期勘察研究。首先对千手观音所处地区的岩体进行勘察并对空气质量、微环境及凝结水进行监测,利用监测数据研究千手观音岩石、彩绘和金箔的病害机理,测试研究其岩体稳定性;
千手观音造像空气质量、微环境及凝结水监测
并留取千手观音造像的三维信息,进行虚拟修复研究;
三维信息留取与虚拟修复研究
最后按照修复流程和工艺进行彩绘和贴金的修复。
修复流程图示
修复完成后,利用科技手段进行预防性保护措施研究和修复效果的跟跟问效,即模拟在千手观音附近形成风幕,隔绝有害气体,避免颗粒物沉降及凝结水的产生,使造像处于良好的环境条件。
预防性保护措施的研究和修复效果的追踪问效
“文物就如历经沧桑的老人,让她保持活动力,发挥价值,不是回到青春年少,而是以一个健康老人的形象,融入社会生活,向世人讲述曾经的故事。”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数字化与信息部部长吴育华
文化遗产监测中的科技思维传统VS 现代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数字化与信息部部长吴育华
吴育华部长首先指出了当今文化遗产监测所面临的过度监测、管理评估欠缺依据、监测与保护脱节三大问题。继而提出监测的三大要点,即:基于文物价值风险的分析、建立标准规范、选用恰当的监测技术方法。
他以应县木塔的监测实践探索为例,介绍了遗产监测中三个关键科技的思考:
- 在数据采集技术方面,需要确定监测目的与对象,拟定监测精度与周期,试验监测技术的适用性;
监测点位的确定
- 在监测数据的处理分析技术方面,数据统计要服务于年度报告、定期评估、日常保护管理,数据分析与评估要基于长期数据积累与专业分析,进行趋势预判及阈值确定,数据呈现与发布要可视化直观展示,利于数据的共享和使用;
数据处理与可视化表达
- 在监测预警系统/平台建立方面,要确定用户对象需求,确定系统架构技术,确定关键功能模块。
“遗产监测应当集中关注文物本体和价值的保护,即首先要基于价值风险的预判来明确监测目的。并且要恰当运用科技,传统和现代的技术手段均不可或缺,而“手艺”更关键。”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朱晓敏
德国石质文化遗产监测技术导则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朱晓敏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朱晓敏介绍了由戴仕炳教授团队负责的已完成翻译即将出版的德国《石质文化遗产监测技术导则》一书的主要内容。
《石质文化遗产监测技术导则》
德国《石质文化遗产监测技术导则》分为六大板块:本体监测—跟踪和维护是未来的保护策略、石材的类型及其劣化、技术工作流程、技术方法及评估指标、保护与修复技术的长效性、结论与展望。
德国《石质文化遗产监测技术导则》内容提要
朱博士结合具体案例,讲述了石质文物监测工作流程,监测面要求,在监测面上实施的实用研究方法及评估指标,实用研究方法选择的标准,病害分类与图示以及保护与修复方法的长效性评估。
石质文物监测工作流程
监测面要求
“监测评估有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勇气与自信问题。文物的原真性体现在文物本体,体现在材料和精神层面的物质载体。因此,维持文物原状永远是所有保护措施中的首要目标。这项任务只有通过定期的监测和维护才能实现。”
188图库l188论坛之家副总裁李晓武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文物云
188图库l188论坛之家副总裁李晓武
188图库l188论坛之家副总裁李晓武介绍了我国文化遗产的现状以及面临的风险,阐述了国内外预防性保护的理念和案例,并重点描述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方面,通过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VR/AR、全息投影等技术,构建基于文化遗产的集文物、文化、旅游、社交、电商、游戏多位一体的互联网平台的未来愿景。
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主要技术——互联网平台
报告最后,他介绍了建为历保自主研发的文化遗产物联网监测管理云平台(文物云®),详述阐述了文物云®的应用与服务场景,包括文物本体监测、文物环境监测、文物安全监测、文物巡查管理、文物档案管理、文物保护工程监测、文物执法管理、考古现场检测、游客承载量监测以及文物公众服务等方面。
文物云®应用领域
活动内容——展厅参观
讲座结束后,参会专家与公众参观了建为历保陈列馆,在专人讲解下参观了文化遗产物联网监测管理云平台案例展示、监测设备展示、遗产修复材料及技术展示以及(上海)国际建筑遗产保护与修复博览会回顾与展望。
参观建为历保陈列馆
建为历保陈列馆将进一步完善展馆内对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保护技术方面的科普性内容,并拟申报浦东新区、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最后,部分参会代表共同探讨了建设区域性文化遗产监测平台的必要性与重要性。